第四章 我观青山多妩媚(1 / 2)

剑道观止 戴夫子 1962 字 4天前

吃完早饭,李去病出了门,撑着一把油纸伞,缓步走向乡塾。

雨滴伞面,声声入耳来;烟雨朦胧,步步在画中。

李去病正陶醉在此情此景中,抬眼一看,三道场一颗李子树下站着一个青衣人,撑着一把蒲叶伞,正站着凝视自己。

突然,青衣人朝着李去病微微一笑,问道:“这位小哥,在下有位好友旅居历山,在下想前去拜会,不知因何却迷了路,请问小哥,这历山怎么走?”

李去病看着青衣人,也是微微一笑,答道:“这位先生,您抬眼望北望,看见的那座大山就是历山了,出小镇往北三里就到了。”

青衣人又朝着李去病笑了笑,说了句多谢小哥,就朝小镇外走去。大约走出数十丈,青衣人回头又望了望李去病,自己喃喃道:“丹田气息驳杂,彷佛有一股浩然气,又仿佛有一股天罡气,好像还有其他气息,不过难以看出来。这么十二岁的年纪,已经快摸到第三境的门槛了,了不起,了不起。”

不过青衣人随即又想到什么,摇了摇头,一声叹息,飘然而逝。

提到历山,李去病想起自己九岁那年春夏之交,跟张先生爬了回历山。那时自己还小,往山顶上爬,要爬了一个多时辰,爬到半山腰自己就已经筋疲力尽,腿脚发软了。

当时李去病问了先生一个问题:“先生,为什么要爬山啊?”

张先生说了句:“十二,你爬与不爬,山都在那里。”

然后,张先生牵过李去病的手,说道“自古以来登顶者,从无后悔,受益终身。登历山而小齐州,登东山而小鲁国,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以每个人都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志向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胆识。”

站在山顶,视野开阔,目中满是杨柳依依、群莺乱飞;清风拂面,鼻中皆是桃李芬芳、山花盈香。举目北望,能看到气势恢宏的齐州城,更是能看到滔滔不绝的黄河,数百里风光尽收眼底啊。

张先生当时问道:“十二,历山漂亮吗?”

李去病回答道:“漂亮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张先生说道:“历山是我齐州名声之地。不过,大嵩王朝还有很多比这里更加漂亮的名山大川。你现在还小,没有去过,等以后你长大了可以去看看。东海的泰山,西蜀的峨嵋,南国的黟山,北境的燕山,中原的嵩山,都是人间极致美景啊,可惜如今山河破碎、神州陆沉。大好的天下,空余南北分裂……”

李去病说道:“先生,你不需烦恼,等我长成七尺男儿,身带吴钩,策马北地,收取燕云五十州。”

张先生看了看李去病,用手轻轻地的揉了揉李去病的头,说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李去病还记得,当时先生带着他没有从南面下山,而是选择了从北面下山,先生也没有解释。

下山途中,月明星稀,清风作伴,先生不禁感叹道:“如意如意,随吾心意;如意如意,随尔心意。”

下到半山腰,路过一个寺院,正好看到一个老和尚和一个他差不大的小和尚,盘腿对坐在寺院前的平地上。

老和尚对小和尚说:“我有三宝,你可以随意选择一样,让我送给你。一件是一朵蒲公英花,一件是一篇般若心经手稿,一件是一只夏蝉。”

小和尚没有回答老和尚,只是轻轻地念了一首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小和尚说完后,老和尚只是微微一笑,敲了一下小和尚的头。

然后老和尚转过头,向张先生和李去病微微一笑,对着十二说了句“我看施主与佛法有缘。”

张先生笑了笑,没有答话。

李去病吐了吐舌头,说道“么的缘,么的缘,我可不想当和尚”。

老和尚继续说道“小施主,刚刚走过一座石碑,上面写着‘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小施主到现在为止,心里还一直在念,对也不对?。”

李去病顿时目瞪口呆。

张先生对着老和尚说了句“两京法主,三帝门师,何苦来哉?”

老和尚随之起身,再次双手合十,低头佛唱一声,喃喃道“一行三味,念佛者谁。”

在回姚家镇的路上,张先生问李去病道“十二,你知道小和尚怎么选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