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皖北、江北、河南的部分民众、主要是前往湖广,目的自然是为了开发湖广。
而其他部分地区的小规模迁移也有很多,迁入地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地形良好的可开发区,或者是出于军事需求进行屯垦戍边。
比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广西的几个小平原,这些地方都是为了开发当地的农业资源,提高粮食产量。
而对云南、四川临近藏区、西北甘肃、东北、高丽半岛等区域的移民,更多的是出于统治当地以及军事需求。
此外还有一个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这种事主要是发生在上海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城市,农村的劳动力进城务工赚钱,城市里的工厂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如此相互结合之下,就是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现象。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移是临时的,不固定的,农村人口去了城市后,相当多一部分依旧会回到农村地区。
这种不确定性,受到经济影响非常大,经济好了,就业机会多了,就会留下更多人,经济不好,就业机会没有了,人就会走。
洪泽湖的人口迁移,倒是没有众多的困扰,官方对移民给予了丰厚的补偿方案,土地、房屋、耕种的工具以及现金补贴,都是不缺的,所以大部分民众还是愿意跟随官府的脚步进行迁移到新地方开始新生活。
当然了,也有不少人是不愿意离开家乡的,只是他们对家乡的感情再深厚,也抵不过一粒子弹!
洪泽湖地区的迁移工程,是政策性工程,不管当地民众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罢,都是无法阻挡帝国要对洪泽湖进行扩容的意图,愿意走最好,不愿意走直接抓人,反抗就地枪毙!
大唐帝国,说到底还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皇朝,做起事来是不会有太多的顾忌的。
同样的事其实也是发生在洪泽湖大堤的修筑当中,修筑洪泽湖大堤是一个庞大无比的工程,仅仅是今年所需要的工人数量,就是超过五万人,而且这还是直接工作的工人,后方还有至少十几万人为这个工程提供间接服务。
比如石条,除了在大堤上进行石条的安装外,后方还得采集、打磨、运输石条啊,这些都是需要人去做的。
而为了降低,成本,帝国也是不可能说全部采用雇佣的模式,那样的话花费的钱太多,帝国财政撑不住。
因此,工人的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征召!
官府从周边区域里征召劳动力,然后去工作,当然了,为了避免民众大规模的反抗,这种征召是有条件征召。
首先,包吃!
其次,会发放补贴!
再次,轮流以及限时
包吃不用说了,大唐帝国毕竟是个正常的王朝,不可能和一些残暴无比的王朝一样,让民众服徭役还要民众自带口粮的。
补贴的话,其实也就是工资了,只是这个补贴的金额比较少。
最后,这种强制性征召是轮流并且限时的,按照三丁抽一的模式进行抽丁,服徭役三个月就可以回家,当然了,如果你有钱,也可以直接缴纳钱财免除徭役,这个钱自然是比较昂贵的,因为缺额的人,官府需要雇佣其他顶上去。
即便是用徭役的方式,只给少量补贴以及吃住,但是花销依旧是非常的庞大,数万人在大堤上工作,后方还有超过十万人间接工作,光光人人员开支就是一个庞大无比的数字。
更加不要说,材料的花费也是非常的庞大!
石条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而一条大堤所需要的石条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哪怕是采用了混凝土用来降低成本,但是因为水泥的产量有限,更加重要的是,这年头的水泥质量还比较一般,要面对常年的洪水冲刷,其实是力不从心的,因此这个时候的混凝土,更多的是用在一些非重要部分,而在直接面临湖水的一面,基本不采用大面积的混凝土,而是采用石条。
如果不是因为如此高昂的成本,帝国方面也不会仅仅是第一批资金就是花掉了三百多万元了。
洪泽湖大堤为了赶工期,春节和元宵节日都是在赶工,而其他地方的防洪工程同样也是不例外。
尽管规模无法和洪泽湖大堤的工程相提并论,但是同样非常重要,黄河以及淮河流域的一部分危险河段,都是展开了紧急的加固工程。
这些工程里同样也是大规模的使用了水泥!
国内大量水利工程都采用了水泥,也是使得了帝国的水泥产业真正迎来了大规模发展的春天!
别说是在上海、当涂这些具有重工业基地的地区了,就算是在徐州、淮安这些原本属于工业蛮荒区域的地方,都是有着大型的水泥厂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