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傅斯年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给邓锋和胡方听的时候,两人满脸的不敢相信。狐疑的盯着傅斯年看了许久,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得出,对方并没有撒谎。著名大侦探傅斯年的名号,他们这些混迹江湖的老油条,多多少少也都听过。对于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1021连环失踪案,他们也都有所耳闻。毕竟,如此有意思的事件,是很难让他们不感兴趣的。
说起来,当他们在江湖这处领域站稳脚跟之后,拥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了之后,再继续在江湖里混的日子就难免显得有些枯燥和无聊。因为生活的模式已然成型,接下来不需要太费力气,就能够保持住生活的现状。反正在这样的一个领域里,他们自身的一个形象基本上也就树立起来了。
像邓锋,就是一种空有一身蛮力、彪悍的江湖形象,比起颇有智谋和手段的胡方,他怎么也都会显得脑瓜子不太灵活,不太懂得转弯。而胡方,就是一种身材消瘦,不靠体力上的优势,心思手段高超的江湖人的形象;比起邓锋,胡方显然单打独斗不过,但是他的想法很多,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比较的睿智和有想法。但真实情况并不是人们表面上认定的这种,至少不够全面,而是有些片面化。
只是因为邓锋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力量型的形象,所以大家对于邓锋的认知和定位也就落在了那上面;时间久了,自然就固定化了思维,就给邓锋贴上了这一领域里面的身份标签了。而胡方,自然也是如此。
颇为有意思的一点是,他们一开始也不以为意;因为要想在江湖这块领域混迹出去,就不能将真实的自己完完全全暴露出去,总得有所保留,也总得进行一些伪装,慢慢地让别人对自己有个固定的印象;而这一印象最好能够,支撑着他们站稳脚跟,混迹下去。
同样的,时间久了之后,他们也就习惯于在这样的领域里面,展现出自己的固定形象;其他人也不用去过多地深究最真实的他们,他们也不用担心将最真实的自己完全暴露之后,那种赤裸裸的风险。况且,人是在变化中的,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最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又如何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给他人看呢?
人们认识问题总是这样的,认知任何东西都有一种定势,就是时间久了之后,印象就会定型,轻易难以改变;除非所认识的东西,发生了很明显的改变,否则的话,还是以大家所认为的那种印象去认识事物。这也是人们的一种常识性的东西,当拥有了这种东西之后,一切都将熟能生巧了,就不会像刚到来时那样生涩和需要辛苦的去融入了。
胡方和邓锋融入进去了之后,为了站稳,也就不会轻易去改变自己的固有形象;况且,不改变本身也让他们感到很舒服,不需要太费力气就能够把钱赚到手,就能够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何乐而不为呢?这个时候,一动不如一静啊;哪怕这里的生活枯燥乏味,甚至在慢慢地消耗一个人的精神气,那也比再去尝试一个全新的领域要强得多。
人本来就有懒散的天性,除非真有强烈的欲求,真的特别想要改变,否则的话,人是轻易不动弹的,总是更想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且用这些才能赚钱,养活自己的同时,也养活背后的一大家子人。压力自然也是有的,但有时候压力也会变成动力;只是这压力不能太沉重,否则就会垮掉。
胡凯和邓富康的死对于胡方和邓锋来说,就是太过沉重的压力,所以他们打死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们宁愿失去理智,不要什么严谨的推理判断,他们就是不去相信,认为这不可能是真的,一定是眼前的这位看起来深藏不露的中年男子在欺骗他们,尽管跟在这个中年男子身旁的,还有穿着警服的当地警察。
那身制服特别的显眼,特别的刺目,让他们不仅睁不开眼睛,也忍不住紧皱着眉头!那身制服就意味着某种身份,代表着某种权威,所以他们的内心开始变得慌乱了起来。只是嘴上,仍旧不肯松开。邓锋更是一脸的怒气,整张脸都狞在一块了,比较的吓人:
“你是谁啊?谁让你在这胡乱造谣的?我家康子在学校里待的好好的,怎么就失踪了?”
对于邓锋的怒吼,傅斯年倒也没怎么害怕;因为比邓锋要凶神恶煞得多的人,他都见过不少。邓锋虽然那张脸有些可怕,但傅斯年早就见怪不怪了。而且他也能够理解,一般人在听到自家的孩子出事的时候,总会有些过激的反应的。所以,对于邓锋这样的反应,傅斯年表示是可以接受的。
傅斯年不慌不忙地回道:“我之前跟你们讲了那么多,这话里的真假,你们应该能听得出来。况且,还有一位警官在我旁边为我作证,如果这样你们还不相信的话,那我也能理解。毕竟,有哪一位做父母的在听到自己孩子出事的消息的时候,是能够立马就接受得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