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节 舆论战起效(2 / 2)

大国崛起1857 狂人阿Q 2536 字 17天前

此时英国人不知道的是一个专门的特别团队,已经出发前往伦敦,他们背负的特别使命非常简单,就是要在英国的报纸上发表一些报道,必要的时候,他们会用钱收买,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在英国制造一股英国商人在中国长期从事不名誉贸易的舆论,给英国政府施加压力,让他们在保护这些商人利益的时候,不得不有所顾忌。

软文早就写好了,一些内容是赫德亲自操刀,一些则是请一些其他洋人操刀,用洋人的视角来批判鴉片贸易和苦力贸易,鴉片贸易不用说了,英国国内就有很强的反鴉片贸易的声音,鴉片贸易早就被精英阶层所鄙弃,但是在赫德的笔下,他将苦力贸易直接跟奴隶贸易进行对比,认为两种贸易在性质上是一样的,而英国正是推动世界废除奴隶贸易最大的一股势力,美国内战期间,林肯一宣布解放奴隶宣言,立刻就得到了英国舆论界的支持,让英国政府支持南方的态度,立马不敢再提。

当特别团队在三个月后悄然登陆伦敦的时候,英明关系已经相当紧张,英国政府也已经收到了香港总督和大明公使的报告,了解到了大明出现的状况,他们判断局势非常紧张,内阁已经召开了好几次会议,甚至正式讨论过战争的可能。

而在香港,局势持续的紧张,明英舰队已经多次对峙,几次险些擦枪走火,最后大明海军保持了克制,没有强行搜查英国海军护航的商船,但是对这些商船进行跟踪,迫使英国舰队必须一直护航到新加坡为止,这大大增加了香港英国舰队的财政支出,更是让财政捉襟见肘的香港政府财政困难,要知道这段时间爆跌的可不止有大明债券,香港政府发行的债券,也是不断爆跌,这严重影响了香港政府的融资能力。

这种局面,对英国政府来说,经营香港越发变成了一种没有利益的行为。

就在这时,英国一些报纸开始密集的报道关于苦力贸易和鴉片贸易的消息,他们按照赫德的调门进行报道,而且很多英国记者还进行了自己的加工,将其绘声绘色的进行描述,仿佛自己亲眼所见一般,将中国的苦力在运输途中遇到的苦难,以及在殖民地的矿井和庄园中遭受的待遇进行了夸张地描述,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苦力比过去的黑人奴隶遇到了更非人的对待,这不是一个文明世界的人该做的事情。

这些报道最致命之处在于,虽然有些报道有所夸张,但他们报道的基本都是事实,是经得起调查的,于是很快就引起了一股舆论热潮,伴随着东方局势的紧张,政府战争的讨论,在英国持续不断地发热,很快就引起了一场大讨论。

大明政府派去的特别团队很得力,因为大部分都是商人,而且他们中还有大量的西方顾问跟随,让他们有手段,也有经验明白如何操纵舆论。英国政府即便知道中国人在背后捣鬼,但是他们也无法阻止,因为他们是言论自由的国家,打击报纸第一个反对的不是别人,就是报业协会本身。他们倒是针锋相对的进行过舆论战,可是亲政府的报纸报道出来的消息,很快就淹没在批判的舆论之中,毕竟英国人都知道在中国那些商人做的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事,那些人在英国的名声本来就不怎样。

大英帝国的精英们,大部分还是以绅士自居的人物,一些社会名流很快也就站了出来,告诫政府,如果一直保护英国商人在东方的不荣誉贸易,会影响到国家名誉。巴林银行早期也从事鴉片贸易,但是很快他们就退居幕后,就是担心鴉片贸易,影响到巴林家族的名誉。

因此大多数绅士阶层还是明是非的,在他们主持正义一般的心态下,政府越来越压制不住不利的舆论,不得不发表声明,表示大英帝国坚决保护合法贸易的态度,但是目前暂时不考虑采用战争的手段,他们将跟大明政府采取友好的协商,以求能在保护英国商人的基础上,和平解决苦力贸易中存在的非人道现象。

至于鴉片贸易问题,英国政府没有回应,因为作为一项每年为英国赚取数千万两白银外汇的贸易,一旦禁绝的话,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就无法平衡,他们又不得不回到过去那种运输成船的白银来换取中国茶叶的地步,这是他们无法接受的,鴉片对他们来说,并不仅仅是一项生意,而是一种贸易平衡的必须品。

这就是英国人为什么为了鴉片跟满清王朝打了一仗,但是却从不承认他们是为鴉片打的这一仗,始终坚持他们是为了贸易,而当时他们的贸易物品基本上就自由鴉片一项。

因为鴉片贸易不好听,却对英国有战略意义,正是因为鴉片贸易平衡了贸易收支,才得以让英国人一步一步垄断了东方贸易,将过去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后起之秀瑞典和丹麦人,以及始终对英国不服气的法国人全都压了过去的原因。

也是英国人现在难以割舍鴉片贸易的最根本原因。

但朱敬伦现在却动了这个逆鳞。(未完待续。)